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詹姆斯專欄/各國央行合作 禍福相倚

詹姆斯專欄/各國央行合作 禍福相倚  
美國聯準會(Fed)上次意外宣布維持當前貨幣刺激措施的規模,再度掀起各國央行間有必要合作的論辯。聯準會的決定主要是基於國內經濟的不確定性,但也因為承受了退場可能引發新興經濟體利率上揚的壓力。話說回來,央行的決策過程是否都得考慮貨幣政策的外溢效果? 有關央行合作的討論,都不免談到一個歷史事件:這個發生在大蕭條時期的事件最初看來大有可為,最終卻以災難收場。
1920年代後期,大西洋兩岸關係持續緊張,美國的貨幣政策推高貸款成本並削弱歐洲的GDP成長。1927年在紐約的祕密會議中,歐洲主要央行說服聯準會調降貼現率。
這次降息短期內雖穩住歐洲的信用狀況,卻也催生了最終於1929年崩潰的投機泡沫。
這次合作既無前例可循,也禁不起考驗,靠的是當年英格蘭銀行總裁諾曼和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總裁史壯的交情,以及兩人和德意志帝國銀行總裁沙赫特之間的關係。
史壯和諾曼親暱的關係達到奇怪的程度,包括定期互訪、電話交談(當年算是新鮮的)以及互通離題又離奇的信,談論的私事不少於貨幣事務。1920年代末兩人合作的傳統再也無法延續。大多數觀察家在大蕭條後都認為,央行應受到各國嚴格約束,不准私下合作。
2008年金融危機後央行之間合作也以極類似的方式展開。雷曼破產後三周,六大主要已開發國家央行2008年10月8日同步大幅調降政策利率,合力穩住資產市場以免繼續崩跌。後來又向銀行體系注入大量流動性,因而免於全面崩潰之局。
以現代的觀點看來,聯準會的職責是依照美國國內的通膨和就業狀況來行動,至於因應外溢效果就留給其他國家處理。這意味其他國家必須在美國利率低時採用適當工具限制資本流入,聯準會緊縮貨幣政策時則要阻止資本外流。但新興經濟體國家錯過了限制資本流入的時機,而這時候想阻止資本外流,則需要實施違背全球經濟整合原則的激烈手段。
此外,市場預期心理的動向難以捉摸,很難預判何時需要動用這類工具。G20高峰最近要求已開發國家央行「仔細調校並清晰傳達」貨幣政策變動,根本毫無助益。正確傳達未來政策變化既是如此困難,市場也往往質疑所謂的長期政策引導。
這凸顯1920年代和當今央行合作之間的根本差異。當年,貨幣政策被認為是各國央行「兄弟情誼」下的一門政策藝術。而現代央行人士明白這種私人關係的限制,試圖擬定一套正式法則和程序。
但要遵行法則也很困難,因為政策制定者面對的是兩個彼此衝突的目標,既要保持國內就業和GDP穩定成長,又得確保國際資本可持續流動。一旦發生狀況(幾乎不可避免),未能遵照法則並違背合作策略的央行,勢必承受政治上的後果。
我們因此陷入了一個矛盾:當危機需要央行合作來達成符合全球福祉的金融穩定時,它們也會大幅提升合作的成本,尤其是為了增進穩定而干預的相關財政成本。其結果是,當危機發生時,世界總是對央行的角色大感失望,而且央行合作也再次令人聯想到災難。
(作者Harold James是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和國際事務系教授、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
【2013/10/25 經濟日報】  @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詹姆斯專欄/各國央行合作 禍福相倚 | 國際財經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2/%E8%A9%B9%E5%A7%86%E6%96%AF%E5%B0%88%E6%AC%84%EF%BC%8F%E5%90%84%E5%9C%8B%E5%A4%AE%E8%A1%8C%E5%90%88%E4%BD%9C%20%E7%A6%8D%E7%A6%8F%E7%9B%B8%E5%80%9A-8251462.shtml#ixzz2ikrPGAR6
Power By 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